n135672

标签: 加拿大

[环球财经]加拿大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2.5%

[环球财经]加拿大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2.5%

加拿大银行表示,美国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带来的贸易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经济活动。加拿大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约1.5%,出口下降27%。未来几个月,人口增长缓慢和劳动力市场疲软可能会对家庭支出造成压力。加拿大银行说,今年...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。要知道,巴勒斯坦想堂堂正正当个“主权国家”,盼这一天盼了几十年,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么多西方国家会站出来帮自己。其实,这股“承认潮”也不是凭空来的。根本原因是那场持续了近两年的巴以冲突,加沙地带的惨状通过互联网传遍全球,超过6.4万人丧生,一半是妇女儿童,16万人受伤,整个加沙几乎被炸成废墟。尤其是今年停火协议破裂后,以色列把加沙彻底封锁起来,连联合国的援助物资都进不去,那里成了"全球最饥饿之地"。有报道称,自5月底以来,就有1300多个巴勒斯坦人因为抢食物被打死。这种惨状通过新闻传到西方国家,老百姓上街抗议,政府要是再装看不见,自己的支持率就得跌到底。就拿法国来说,国内有欧洲最多的犹太人和穆斯林,两边因为巴以问题天天吵架,反犹事件比以前多了好几倍。马克龙总统说要承认巴勒斯坦国,既能安抚穆斯林选民,又能显得自己比美国更重视人权。英国更直接,230多个议员联名给首相施压,说再不管管加沙的事,英国的国际形象就毁了。这些国家的政府心里跟明镜似的,再不跟美国的"偏以色列"政策拉开点距离,国内就得乱套。但更深层的原因,是欧洲想在中东棋局里自己掌握主动权。欧洲国家近几年日子不好过,俄乌冲突让能源价格飞涨,他们急需中东地区稳定来保障石油供应。可美国却一门心思帮以色列打加沙,把中东搅得更乱了。欧洲人心里早就不满了:你美国隔着大西洋不怕,我们就在地中海边上,乱起来难民、K怖主义全得找上门。所以这次集体“倒戈”,既是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不满,也是想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自主权。此外,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加入更有意思。这两个国家以前都是对美国唯命是从,可这次却跟着欧洲一起表态。有专家分析,他们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,毕竟在联合国里,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占了大多数,现在站出来既不得罪人,又能捞个"重视人权"的好名声。现阶段,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,已经有147国承认了巴勒斯坦国,超过三分之二。但这波西方国家的集体承认尤其引人注目,因为它们多是美国的传统盟友,比如英法加澳都是G7成员,它们的转向意味着西方阵营内部在巴以问题上出现了明显裂痕。当然,这些西方国家选择在9月联大期间集体宣布,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。联合国是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,9月的联大会议又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活动,在这个场合宣布,象征意义特别突出,能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。反观以色列的回应,依旧非常强硬。内塔尼亚胡直接说这些国家的承认“不会带来和平,而是把下一场战争带得更近”。以色列不仅继续在约旦河西岸推进定居点建设,还批准了占领加沙城的计划,明显是要硬扛到底。美国还是老样子,继续偏袒以色列。它在联合国多次否决加沙停火决议草案,还给以色列提供武器。但这次西方盟友集体“倒戈”,说明美国的话没那么管用了——它明确要求盟友们别轻举妄动,甚至威胁制裁,但根本没人在意。而对于巴勒斯坦来说,这波“承认潮”无疑是一剂“强心针”。国际地位提升了,以后和以色列谈判腰杆也能更硬些。但这也让巴勒斯坦内部分裂的问题更明显了——西方的承认让法塔赫地位更稳固,但哈马斯却处境尴尬,因为西方承认的条件之一就是哈马斯必须“解除武装”。说到底,这波“承认潮”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。如果不能转化为对以色列的经济制裁或实际施压,恐怕很难改变以色列的政策。但它的确让世界重新重视巴勒斯坦问题,也让人们看到,西方阵营不再是铁板一块,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下降。巴勒斯坦人被黑暗笼罩了几十年,现在终于看到一线曙光,但要实现真正的和平,要走的路还很长......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,一场席卷全球的“承认潮”正在上演。这波“承认潮”可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。加沙地带的人道灾难实在太惨了,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经造成超过六万人死亡,其中一半是妇女和儿童。加沙甚至被联合国称为“全球最饥饿之地”。这些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球,西方民众看不下去了一直在抗议,政府压力山大。澳大利亚悉尼一场游行就有九万人参加,民意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比例也在猛涨。国内政治也是推手。英国有230多名议员和三分之一内阁成员联名要求首相承认巴勒斯坦国。法国则要平衡国内欧洲最大的犹太和穆斯林族群关系,马克龙这波操作既能安抚穆斯林选民,也能拉拢中左翼阵营。这些西方国家虽然还是美国盟友,但中东利益和美国并不完全一致。欧洲急需一个稳定的中东来平衡能源供给和安全威胁,而美国却想借机建立由美以主导的“新秩序”。加上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各种压榨,盟友间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。现在通过巴以问题和美国唱个反调,既能表达不满,也能刷一波国际存在感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员就说,法国这是想“和全球南方站在一起”。尽管国际压力山大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却根本不吃这套。他明确表示这些承认行为“不会带来和平”,只会“把下一场战争带得更近”。以军不仅没停手,还继续推进“接管加沙城”的计划。为啥这么硬?说到底还是因为美国在背后撑着。美国一直在提供武器,还在安理会多次否决停火决议草案。只要美国不改变偏袒立场,以色列就能继续横着走。这波承认潮确实让以色列和美国更孤立了。目前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中,已经有147国承认了巴勒斯坦国。9月12日的联大会议还以142票赞成、10票反对通过了支持落实“两国方案”的《纽约宣言》。虽然美国以色列投了反对票,但这也说明国际社会的共识已经形成。就连巴勒斯坦法塔赫和约旦都发文欢迎这个决议,认为这是实现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的重要一步。西方这波操作象征意义确实拉满了,但实际效果可能有限。黎巴嫩前总理顾问就直言欧洲国家主要是为了安抚国内民众,并不真想得罪美国。巴勒斯坦学者也认为如果没有实际施压行动,承认可能只停留在象征层面。但无论如何,这给以色列和美国带来了外交压力,也为推动停火和“两国方案”创造了有利条件。这波“承认潮”再次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: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。以色列在战术上可能赢了军事,但在战略上却输了国际支持。巴勒斯坦问题毕竟是中东核心问题,不解决的话中东就难有真正和平。如今西方阵营内部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态度转变,说明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终究是大势所趋。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些西方国家接下来会不会有实际行动。英国此前设定了条件——如果以色列不采取实质行动结束加沙惨状并承诺可持续和平,他们才会承认。9月22日联大期间预计还有更多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,到时候局面可能会更有趣。总之这波“集体倒戈”确实反映了国际政治风向的变化,西方不再无条件跟着美国以色列走了。虽然前路还长,但总算让人看到了那么点希望。
看着加拿大链球猛男卡茨伯格获胜后耀武扬威的样子,中国田径人们倍感扎心,这伙计世锦

看着加拿大链球猛男卡茨伯格获胜后耀武扬威的样子,中国田径人们倍感扎心,这伙计世锦

看着加拿大链球猛男卡茨伯格获胜后耀武扬威的样子,中国田径人们倍感扎心,这伙计世锦赛夺冠的成绩达到了84.70米,足足甩开了参赛的亚洲冠军王琦13米多!这个差距之大应该在两到三个档位,就像是大人和小孩子在比力气。难道...
来瞧瞧全球面积排名前九的国家排行榜。位居榜首的是俄罗斯,其面积约为1709.82

来瞧瞧全球面积排名前九的国家排行榜。位居榜首的是俄罗斯,其面积约为1709.82

来瞧瞧全球面积排名前九的国家排行榜。位居榜首的是俄罗斯,其面积约为1709.82万平方公里,横跨欧亚大陆,边境线极为漫长,如此庞大的面积,荣登第一可谓是当之无愧。排名第二的是加拿大,面积约998万平方公里,其大部分领土位于寒冷的北极地区,自然资源极为丰富,景色也十分优美。中国以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位居第三,中国不仅幅员辽阔,而且是人口众多的大国,文化遗产相当丰富。美国的面积约为937.26万平方公里,是一个发达的经济体。巴西面积约851.49万平方公里,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。澳大利亚面积约768.81万平方公里,独占大洋洲。印度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,位于亚洲南部。阿根廷面积约278.04万平方公里,地处南美南部。哈萨克斯坦面积约272.49万平方公里,位于中亚。这些国家在地理和政治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
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,世界纷纷扰扰,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,这两国分

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,世界纷纷扰扰,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,这两国分

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,世界纷纷扰扰,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,这两国分别是谁,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?虽然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,但在全球新闻里,仍然少不了战火和摩擦,中东的硝烟味、欧洲有点紧绷的气氛、亚洲邻里间的小摩擦,总能搅动全球的眼球。但有意思的是,蒙古和美国这俩国家,在这乱哄哄的世界里,却都活得很安稳,不过它们的安全感来的路子,完全不一样。有些国家是靠自己拳头硬,把危险挡在门外,有些则是坐拥天时地利,别人想伸手都够不着。说到底,影响一个国家安全感的,不外乎地理环境、经济底子、政治稳定性,以及和别国的关系。而蒙古和美国,正好一个靠地缘优势“借势保平安”,一个凭硬实力“自己造安全”。蒙古的国土在地图上特别扎眼,面积有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,可人口才三百来万,平均下来一平方公里不到俩人。这种人口和资源的分布,注定它没法花大钱养一支庞大军队。经济命脉在矿和畜牧业,铜、煤卖得多,但采矿也带来环境恶化,草原退化、沙尘暴加重,让它不得不把有限的资源,拿去补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窟窿,更别说大规模发展军工了。目前蒙古的军队规模不大,装备多是老苏联留下的旧货,海军几乎就是象征意义。看着防御力羸弱,但蒙古却没怎么担心打仗,这背后全因它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。任何要动它念头的人,都得先掂量掂量跟这两个大国对上的后果,风险系数高得吓人。蒙古也不是光坐着等保护,它在国际上还是挺活跃的,比如派兵参加联合国维和。虽然没法单挑大敌,但通过这种合作,它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,也让别人有了“动不得”的顾虑,这就是一个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。反观美国,走的是另一条路,完全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安全感,建国后一路西扩,土地越攒越多。内战之后加速工业化,很快成了世界一流的制造和科技大国,到了二战,美国凭工业和科技碾压对手,战后顺势成了全球老大。地理上,美国真是老天爷赏饭吃:东有大西洋、西有太平洋,北面是关系稳定的加拿大,南边的墨西哥也构不成军事威胁。天生的防线让它本土几乎免受入侵,加上经济实力,美国有底气把安全牢牢攥在手上。现在的美国,每年军费一掷就是八千多亿美元,占了全球快一半。全世界最大的航母舰队、遍布海外的军事基地、随时能投送力量的空军和导弹系统,让它能在危险靠近之前就吓退对手。不过,军力强也有代价,维持成本惊人,内部政治分裂、贫富差距拉大,外部还有中国、俄罗斯这些大国在不同领域不断逼近。把两国对比一下,套路截然不同:蒙古依仗的是位置和大国之间的平衡,美国靠的是手里的硬实力和全球话语权,前者被动但省力,后者主动且烧钱。未来如果国际格局变动,大国关系一旦失衡,蒙古的“中间地带”优势可能会打折,而美国虽然短期硬实力稳固,但新型战争手段、盟友态度变化,也会给它带来隐忧。无论是地理护身符,还是自己打造的钢铁堡垒,都不能保证一劳永逸的安全。位置能避开炮火,但躲不开经济和环境的冲击;军力能震慑敌人,却治不了内部的矛盾。真正长期的安全感,得靠能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综合策略,蒙古和美国的故事告诉我们,安全是动态的,会随着世界局势而起伏。【信息来源:华中师范大学--“第三邻国”:冷战后时代蒙古国的外交政策】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,一场席卷全球的“承认潮”正在上演。目前,超三分之二联合国会员国已承认巴勒斯坦,挪威、西班牙、爱尔兰、斯洛文尼亚早已先行。而今年,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比利时等国也相继表态,计划在9月联大期间作出承认。就连卢森堡也在9月15日表示,正计划与法国、比利时等国协调,预计将在联大期间作出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。不过,细看之下,各国的“承认”并非步调完全一致。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设置了一个前提:除非以色列政府采取实质性措施结束加沙地带的惨状、同意停火并致力于长期和平,否则英国才会承认。加拿大总理卡尼的承认则与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改革承诺”挂钩,后者承诺进行治理方式根本改革、2026年举行没有哈马斯参与的大选以及实现巴勒斯坦国非军事化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在7月就相对直接地宣布了承认意向。这种“有条件”与“无条件”的差异,透露出各国在应对国内舆论、国际道义与地缘政治利益时的不同考量。面对这股浪潮,以色列和美国反应强烈。以色列外交部长萨尔声称,西方的承认行为可能迫使以色列采取“单边措施”,外界解读这可能意指吞并约旦河西岸部分领土。美国则采取了更直接的手段——拒绝向计划赴美参加联大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及约80名巴方官员发放签证,试图从物理上阻挠巴勒斯坦外交活动的开展。美国和以色列也明确表示不支持联合国关于召开“两国方案”高级别国际会议的决定。西方多国此时集体转向,并非偶然。根本原因之一,是持续21个月的巴以冲突带来的巨大humanitarian灾难。加沙地带已有数万人死亡,90%人流离失所,饥荒加剧,包括儿童在内的平民因饥饿和营养不良死亡的人数触目惊心。这种惨状通过媒体传播,形成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,迫使这些国家必须在道义上作出回应,以维护其国际形象和国内民意支持。另一方面,俄乌冲突中美国要求欧洲自主承担更多安全责任、特朗普政府向欧洲和加拿大施加贸易压力等,都让欧美之间的深层矛盾显现。一些欧洲国家此次在巴以问题上与美国分道扬镳,也被视为是“借巴以问题对美国表达某种反抗和不满”。联合国大会已于9月12日以142票赞成、10票反对(美国、以色列等)、1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,通过了由法国、沙特、中国等40多个国家共同提交的决议,批准了《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“两国方案”纽约宣言》。该宣言为落实“两国方案”规划了一条“不可逆转的道路”。9月22日,还将举行落实“两国方案”的高级别国际会议,届时可能又有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。总而言之,西方多国此次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的“集体倒戈”,是一场由严峻humanitarian危机、国际道义压力、以及大国关系微妙变化共同催化的外交变局。它反映了“两国方案”作为解决巴以冲突的根本出路,在国际社会获得了更广泛的共识。虽然前路依然布满荆棘——美国的反对、以色列的强硬反应、以及巴勒斯坦内部治理等具体问题都仍是巨大障碍,但这一波“承认潮”无疑向以色列和美国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: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耐心正在发生变化,孤立与单边行动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。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,一场席卷全球的“承认潮”正在上演。这波“认巴勒斯坦潮”一起来,好多人都说是西方在“集体倒戈”,真不是夸张,以前哪儿见过这阵仗啊。这不是哪个小国搞点象征性动作,而是一大票以往不敢轻易表态的发达国家,集体动了起来。不少国际评论都说,这是“西方集体倒戈”。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,但你要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会发现,这回真不是闹着玩的。要说巴勒斯坦建国这事,其实已经折腾了几十年。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早就承认了它的国家地位,早在2012年,联合国都已经把它列为“观察员国”了。但是过去,西方国家大多不吭声,基本都看美国的脸色。尤其是美国这些年,基本上在巴以问题上一直偏着以色列,公开说是“中立”,但实际做法大家都看得清。可这次不一样,真正的转折点,是2023年10月的那场巴以冲突。那次冲突打得特别凶,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南部,以色列立马发动大规模反击,连着几个月空袭、封锁、地面进攻一起上,焦点就是加沙地带。到2024年中,加沙那边的局势已经惨不忍睹,超过六万人死了,其中一半以上是妇女和孩子,伤的十几万人,房子、学校、医院几乎全毁,连路都没得走。还有一点不能忽视,就是联合国那边的动向。2024年联合国大会上,有超过140个国家支持让巴勒斯坦成为准会员国,虽然没有完全成为正式成员,但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象征性进展了。这也给了西方国家一个“顺水推舟”的台阶。当然,也不是承认了巴勒斯坦国,巴以问题就能马上解决。现在巴勒斯坦内部也还有很多问题,比如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的分歧,治理能力、边界划分、安全保障等等,都还悬着。以色列方面当然是坚决反对这波承认潮,外交部已经召回了驻西班牙和爱尔兰的大使,还对一些国家表示要“重新评估外交关系”。但不管怎么说,这波“认巴潮”确实标志着国际格局出现了松动。西方国家不再一边倒地站美国和以色列那边,开始更多考虑人道、公平、和平这些因素。而且这次是多个大国联动,不是哪个国家单打独斗,这种气势,是过去几十年没见过的。当然,未来局势怎么走,还得看以后的联合国大会、各国外交博弈、巴以双方态度等等。目前来看,美方还没有放弃阻止这股浪潮,但能不能拦得住,还真说不好。毕竟,现在世界不是以前那个“一超多强”的格局了,各国都越来越有主见,不再甘当跟班。从我国角度来说,我们一直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,也一直呼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冲突。巴以问题不是哪个国家说了算,而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和平进程。这次西方国家的表态,虽然来得晚了些,但也说明一个现实:人道和正义,终究是压不住的,哪怕被政治压了几十年,也有冒头的一天。参考:第80届联合国大会开幕更多国家将承认巴勒斯坦国——北青网
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

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

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,一场席卷全球的“承认潮”正在上演。没人想到转折点会来得这么快。几个月前,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申请正式会员国还被一票否决,如今风向却彻底逆转。法国总统率先打破僵局,紧接着英国首相把承认和以色列的停火承诺绑在了一起,明确给出时间表。连一直跟着美国步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,也公开表态要站到承认阵营里。这波操作背后,是加沙地带不断传来的坏消息。冲突爆发以来,大量伤亡数字和饥荒警告通过屏幕传遍世界,普通人看着人道主义物资进不去的新闻,情绪早已堆到顶点。对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来说,沉默的政治代价越来越高,国内民众的呼声和部分群体的影响力,让他们不得不重新掂量立场。更关键的是,国际社会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正在变。大家慢慢发现,光靠美国和以色列主导的方向走不通,“两国方案”喊了这么多年,始终停留在纸面上。这种情况下,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了新的突破口。按照国际法的说法,巴勒斯坦早具备了建国需要的常住人口、领土和管理机构,1947年的联合国分治决议和后来的多项文件,都为这一步埋下了伏笔。现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已经超过147个,占了联合国会员国的三分之二还多。这波新的承认潮一来,这个数字还会往上跳。对巴勒斯坦来说,这可不是简单的名分问题。一旦被承认,就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,在联合国里获得更多发言权利,甚至能更理直气壮地在国际组织里争取支持,和以色列对话时腰杆也能更硬。反应最强烈的当属以色列和美国。以色列外长放出话,说这些国家的承认可能逼他们采取“单边措施”,总理则还在提全面占领加沙的计划。美国依旧站在反对阵营里,和以色列一起对联合国的相关会议说不。但这种反对的声音,在十多国集体转向的背景下,显得越来越孤立。有意思的是,不同国家的承认还带着各自的小条件。英国要求以色列必须停火、结束饥荒,还得承诺不吞并领土;加拿大把条件和巴勒斯坦的内部改革绑在一起,提了大选和非军事化的要求。这些细节说明,承认不是终点,而是推动和平谈判的新筹码。大家其实都在算一笔账:用承认这个动作,逼双方回到谈判桌前。联合国里的动作也在配合这股势头。不久前刚通过的《纽约宣言》,把“两国方案”定为唯一出路,欧盟和阿盟都签了字。接下来的联大高级别会议,还会专门讨论怎么落实这些内容。虽然巴勒斯坦总统能不能顺利参会还是未知数,但国际社会推动和平的架势已经摆了出来。这场席卷全球的承认潮,到底能给中东带来多少改变,现在还不好说。但至少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:国际社会不再接受现状,解决巴以问题需要新的思路。从1974年联合国确认巴勒斯坦的自决权,到2012年获得观察员国地位,再到现在的承认潮,这条路走了近半个世纪。接下来的联大会议,注定会成为焦点。更多国家会不会跟风加入承认阵营?美国和以色列会不会调整立场?巴勒斯坦离真正拥有一个独立的国家,还有多远?这些问题的答案,可能就藏在各国代表即将举起的手心里。你觉得这波承认潮,能真正推动中东实现和平吗?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

“西方集体倒戈!”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,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,一场席卷全球的“承认潮”正在上演。这可不是小动静,要知道,巴勒斯坦想堂堂正正当个“主权国家”,盼这一天盼了几十年,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么多西方国家会站出来帮自己。现在突然来了一场席卷全球的“承认潮”,任谁看了都得说一句“没想到”。先说说巴勒斯坦这几十年的“建国难”,早在上世纪中叶,联合国就提过巴以分治的方案,可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,一步步扩大地盘,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间越挤越小。而那些西方国家,不管是欧洲的英法,还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、北美加拿大,全都看美国的脸色行事。美国对以色列那叫一个“偏爱”,不光给武器、给资金,还在联合国里当“保护伞”,只要有不利于以色列、有利于巴勒斯坦的决议,美国要么投反对票,要么直接动用否决权。把巴勒斯坦的建国希望一次次掐灭,所以这么多年来,巴勒斯坦就算在加沙、约旦河西岸有自己的控制区。就算得到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承认,也始终没能真正踏进“主权国家”的门槛,只能算个“观察员实体”,连在联合国里说话都没多少分量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最近几年,巴以冲突越闹越凶,尤其是加沙地带,简直成了“人间炼狱”,以色列的空袭一波接一波,炸弹落在居民区、医院、学校,无数巴勒斯坦老百姓没了家,甚至丢了命。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,有新闻拍过加沙的难民营,小朋友们躲在断壁残垣里,身上沾着灰,眼里满是恐惧,有的孩子刚失去父母,只能抱着玩具哭。还有的孩子在空袭中受伤,没条件得到好的治疗,只能忍着疼熬日子,这些画面通过手机、电视传到全世界,谁看了不心疼?以前西方国家还能跟着美国装看不见,可现在人道灾难太严重,国际舆论吵翻了天,连他们自己国内的老百姓都在抗议,要求政府别再偏袒以色列,得给巴勒斯坦一个公道。联合国这次也终于忍不住了,以前就算呼吁停火,也总被美国和以色列敷衍过去,可这次第80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前,秘书长亲自站出来,把加沙的惨状摆到台面上。正是在这种压力下,那些西方国家才终于松了口,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,其实他们心里也清楚,再跟着美国硬撑,不仅会被全球舆论骂“没良心”,还会影响自己的利益。中东是能源重地,巴以冲突一直闹下去,油价会波动,他们国内的经济也会受影响,而且现在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话语权越来越大,要是再得罪大多数国家,以后想推进自己的国际计划,只会处处碰壁。就拿法国来说,以前在巴以问题上一直跟着美国走,可这次为啥第一个站出来要承认巴勒斯坦?国内老百姓抗议得厉害,巴黎街头好几次有大规模游行,要求政府停止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,另一方面,法国在中东有不少生意。比如卖飞机、搞基建,要是中东国家因为法国偏袒以色列而抵制它,损失可就大了,英国、加拿大也差不多,国内舆论压力压得政府喘不过气。澳大利亚虽然离中东远,但它的农产品、矿产很多要卖到中东和东南亚,要是巴以冲突引发地区不稳定,它的出口也会受影响,承认巴勒斯坦,也是为了稳住自己的生意。那些西方国家现在承认巴勒斯坦,不是突然良心发现,而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。但不管这些国家的初衷是什么,对巴勒斯坦来说,这场“承认潮”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,以后巴勒斯坦在联合国里说话会更有底气,以色列再想无视它的存在,也没那么容易了。当然,想真正建成国家,还有很多坎要过,至少现在,巴勒斯坦看到了希望,加沙的老百姓也终于能盼着,也许不用再在炮火里过日子,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安稳的家。信源:第80届联合国大会开幕,更多国家将承认巴勒斯坦国——央视新闻2025-09-1002:01